鞏膜炎(scleritis)為鞏膜基質層的炎症,其病情和預後比表層鞏膜炎嚴重,對眼的結構和功能有一定潛在破壞性。本病好發於2060歲,女性多見,50%以上為雙眼。鞏膜炎可分為前鞏膜炎和後鞏膜炎,前鞏膜炎又可分為結節性、彌漫性和壞死性。



鞏膜炎的原因很多,且不易確定,多數患者伴有全身免疫性疾病。因此對鞏膜炎患者應作系統性檢查,特別要注意皮膚、關節、心血管和呼吸系統情況。實驗室檢查,如全血圖、血沉、血清學分析以及胸部X線檢查有助於病因學診斷。



     
一、前鞏膜炎



前鞏膜炎(anterior scleritis) 病變位於赤道部之前,雙眼先後發病。眼部疼痛劇烈,有刺激症狀。病變位於直肌附著處時,眼球運動使疼痛加劇。一次發作可持續數周,病程反復、遷延可達數月或數年。炎症消退後,病變區鞏膜被瘢痕組織代替,鞏膜變薄,葡萄膜顏色顯露而呈蘭色。此外,尚可併發葡萄膜炎、角膜炎、白內障,因房角粘連可形成繼發性青光眼。



     1
.結節性前鞏膜炎(nodular anterior scleritis)
     


占鞏膜炎的44% 病變區鞏膜呈紫紅色充血,炎症浸潤與腫脹,形成結節樣隆起,結節質硬,壓痛,不能推動。40%病例可有數個結節,並可伴有表層鞏膜炎。



     2
.彌漫性前鞏膜炎(diffuse anterior scleritis)
     


本病相對良性,約占鞏膜炎的40%。鞏膜呈彌漫性充血,球結膜水腫。60%的病例炎症累及部分鞏膜,而40%病變累及整個前鞏膜。



     3
.壞死性鞏膜炎(nacrotising scleritis)



 
是一種破壞性較大、常引起視力損害的鞏膜炎症,約占鞏膜炎的14%。常雙眼發病,病程長短不一,可伴有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9%的患者在發病5年內多因血管炎而死亡。發病初期表現為局部鞏膜炎性斑塊,病灶邊緣炎性反應較中心重。眼痛明顯,與鞏膜炎症徵象不成比例。病理改變為鞏膜外層血管發生閉塞性脈管炎,病灶及其周圍出現無血管區,受累鞏膜可壞死變薄,顯露出脈絡膜。如果未及時治療,鞏膜病變可迅速向後和向周圍蔓延擴展。另有一種炎性徵象不明顯的壞死性鞏膜炎,主要表現為進行性鞏膜變薄、軟化、壞死和穿孔,因此又名穿孔性鞏膜軟化症(scleromalacia perforans),多數患者伴有長期的風濕性關節炎。


 


 


 


 


     二、後鞏膜炎



後鞏膜炎(posterior scleritis) 為發生於赤道後方鞏膜的一種肉芽腫性炎症。本病臨床少見,僅占鞏膜炎的2%,單眼發病為多,一般眼前段無明顯改變,診斷較困難。臨床表現為程度不同的眼痛和壓痛,眼瞼及球結膜水腫,眼球輕度突出,因眼外肌受累可致眼球運動受限及複視。若合併葡萄膜炎、玻璃體混濁、視乳頭水腫、滲出性視網膜脫離時,視力明顯減退。


鞏膜炎常作為全身膠原性疾病的眼部表現,儘早發現和及時治療十分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元新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