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角膜變性是一組少見的進展緩慢的變性性疾病,多於20~30歲時雙眼發病,引起角膜變性的原發病,通常為眼部炎症性疾病,少部分原因未明,但與遺傳無關。



     
一、角膜老年環


 


角膜老年環(cornea arcus senilis),是角膜周邊部基質內的類脂質沉著,初發時出現在角膜上下方,逐漸發展成環狀。常見於老年人,黑色人種更多見。超過80歲的老人,幾乎都有老年環。該環呈白色,約1mm寬,外側邊界清楚,內側邊界稍模糊,與角膜緣之間有一透明角膜帶分隔。絕大多數為雙側性,偶爾可作為一種先天性異常出現於青壯年,又稱青年環,這時病變常局限於角膜緣的一部分,而不形成環狀,也不伴有血脂異常。病理組織學上,類脂質主要沉積於靠近前、後彈力層的部位。老年環通常是一種有遺傳傾向的退行性改變,但有時也可能是高脂蛋白血症(尤其為低密度脂蛋白)或血清膽固醇增高的表現。無特殊治療。



     
二、帶狀角膜病變



帶狀角膜病變(band-shaped keratopathy),是主要累及前彈力層的表淺角膜鈣化變性,常繼發於各種眼部或系統性疾病。主要原因為:慢性眼部疾病(通常為炎症),如葡萄膜炎,尤其是小兒的葡萄膜炎、角膜基質炎、嚴重表淺性角膜炎、角膜結核感染等;甲狀旁腺功能抗進、維生素D中毒、結節病及其他全身疾病引起的高鈣血症;遺傳性疾病,如遺傳性原發性帶狀角膜變性;慢性腎功能衰竭,可血磷增高而血鈣正常。


 


 【臨床表現】病變起始於瞼裂區角膜邊緣部,在前彈力層出現細點狀灰白色鈣質沉著,病變外側與角膜緣之間有透明的角膜分隔,內側呈火焰狀逐漸向中央發展,匯合成一條帶狀混濁,橫過角膜的瞼裂區。沉著的鈣鹽最終變成白色斑片狀,常高出於上皮表面。可出現視力下降,異物感,角膜上皮缺損等,有時伴有新生血管。


混濁嚴重者,可行板層角膜移植術。近年有用準分子雷射治療帶狀角膜病變取得效果的報導。



     
三、邊緣性角膜變性



邊緣性角膜變性,又稱Terrien邊緣變性(Terrien marginal degeneration),病因未明,可能與免疫性炎症有關。多見於男性,常於青年時期(2030歲)開始發病,但進展緩慢,病程長,達20多年或更長。多為雙眼,可先後發病,兩眼的病程進展也可不同。


 


 


【臨床表現】病變多開始於上方角膜緣,或角膜緣的其他部位。初時表現為細小的點狀基質混濁,逐漸向環形發展,類似角膜老年環,與角膜緣之間有透明區分隔。經若干年後,病變組織自溶,變薄,形成平行角膜緣的溝狀凹陷,凹陷的進展緣較陡峭,有時可見細小線狀類脂質沉著,周邊側緣較平坦,呈斜坡狀。病變早期,上皮仍完整。有的可見細小的血管翳跨過變薄區。變薄區可在正常眼壓作用下發生擴張,至30歲左右,大部分患者由於不規則散光而出現視力明顯下降。患眼一般無充血、疼痛等炎症反應,有時因變性灶上皮缺損,或輕微的一過性炎症,出現暫時性輕度眼紅不適。角膜邊緣部變薄擴張,以鼻上象限最多見。變薄區角膜厚度可僅為正常的1/2~1/4,最薄處可僅殘留上皮與膨隆的後彈力層。少數患者可因輕微外傷導致角膜穿破,但自發穿破者少見。


早期病例不需治療。變薄擴張致明顯散光,或有穿破的危險者,可行部分板層角膜移植術,以修補變薄區,緩解角膜散光。



     
四、角膜營養不良



角膜營養不良(corneal dystrophy),是一組少見的遺傳性、雙眼性、原發性的具有病理組織學特徵的改變,而與原來的角膜組織炎症或系統性疾病無關。



角膜營養不良根據其受犯角膜層次而分為角膜前部、實質部及後部角膜營養不良三類。


 


(一)上皮基底膜營養不良


 


上皮基底膜營養不良(ep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 dystrophy),也稱地圖;狀;指紋狀營養不良(map-dot-finger print dystrophy),是最常見的前部角膜營養不良。表現為雙側性,可能為顯性遺傳,女性發病較多見。


 


 【臨床表現】患者可出現反復性上皮剝脫,眼部疼痛、刺激症狀及暫時的視力模糊。此類症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多發生在30歲以後。裂隙燈檢查,可見在角膜中央的上皮層及基底膜內,主要出現三種改變,即灰白色小點或斑片(也稱微小囊腫)、地圖樣線和指紋狀細小線條。用鞏膜分光法、後映照法或寬切線光帶檢查,最易看清。上述三種改變可單獨或合併存在,其數目及分佈在不同患者可有很大的變異,且隨時間的推移,同一患者也可出現較大變異。



 
治療需較長時間,常達數月之久。採用YAG鐳射或准分子鐳射去除糜爛的角膜上皮,重建光滑的角膜表面,可促進新上皮的癒合,對部分病例有較好效果。



     
(二)顆粒狀角膜營養不良


顆粒狀角膜營養不良(granular dystrophy),是角膜基質營養不良之一,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1020歲發病,但可多年無症狀。



【臨床表現】角膜基質內有分散的局灶性白色顆粒狀沉積物,起病初時沉積於基質淺層,隨病程延長,逐漸沉著於深層基質,界限清楚,其間隔有透明區。病變不擴展至角膜周邊部,但可突破前彈力層向前部發展。本病進展緩慢,多能保持一定視力,很少出現復發性上皮糜爛。


 


早期不需治療。當視力明顯受損時,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手術預後佳。但術後數年,可以在移植片上出現原發病的復發。



     
(三)Fuchs角膜內皮營養不良


Fuchs角膜內皮營養不良(Fuchs endothelial dystrophy),是角膜後部營養不良的典型代表。有些患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多見於絕經期婦女,常于50歲以後出現症狀並加重。
     


【臨床表現】早期檢查,可見角膜後彈力層有散在的灶性增厚,即角膜小滴(cornea guttata)。角膜小滴首先出現在中央,逐漸向周邊擴展,此時常無症狀。還可有內皮細胞表面色素沉著,後彈力層增厚、皺折。由於角膜內皮損害進行性加重,內皮功能逐漸失代償,致使角膜基質出現水腫及上皮大泡性角膜病變。大泡破裂可發生疼痛。到晚期,由於角膜上皮下纖維化,使大泡性角膜病變症狀緩解,但角膜水腫增厚加重,視力嚴重受損。


 


藥物治療的目的是減少角膜水腫並緩解疼痛。但要恢復視力,必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術。應爭取在角膜新生血管發生前手術,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元新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