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雙眼注視狀態下,被注視的物體會同時在雙眼的視網膜黃斑中心凹上成像。在異常情況下,雙眼不協同,在雙眼注視狀態下出現的偏斜,稱為斜視(strabismus),在雙眼注視狀態被干預下出現的偏斜,稱為隱斜(heterphoria, or phoria)



 
一、 眼科臨床的斜視檢查



(一)病史 要點有:家族史:斜視和弱視有一定的家族性;發病年齡:斜視發病越早,恢復雙眼視覺功能的預後越差;發生的類型:如逐步發生、忽然發生、還是間歇性的;偏斜的類型:可在某一注視位置時偏斜量最大;注視性質:偏斜為間歇性、穩定性或交替性。及治療史等。



(二)一般情況 眼位偏斜的方向和程度,顏面是否對稱,瞼裂是否等大,有無內眥贅皮造成的假性內斜視,有無代償頭位等。



(三)視力檢查 分別進行各單眼的視力檢測,可發現是否存在雙眼視力差異、偏心注視等問題。對於年幼兒童,可採用圖形視標、跟蹤運動視標等檢查方法,瞭解視力狀況。



(四)屈光檢查 精確的屈光檢查非常重要。對第一次看診的兒童,必須進行睫狀肌麻痹(散瞳)驗光。



 
(五)斜視的定性和定量檢查



1
.遮蓋試驗



1)交替遮蓋試驗(alternative cover test):令被測者注視視標,檢查者交替遮蓋被測者雙眼,可先遮蓋右眼,然後迅速遮蓋左眼,觀察被測者右眼是否轉動,如右眼不動,即為正位眼(orthophoria);如右眼轉動,可能是隱斜或斜視。然後以同法檢查左眼。



2)遮蓋-去遮蓋試驗(cover-uncover test):令被測者注視眼前視標,遮其一眼,然後迅速去除遮蓋,觀察兩眼是否轉動及轉動方向,然後以同樣方法檢查另眼。一般可見下述幾種情況:未遮眼始終注視視標,被遮蓋眼偏斜,除去遮蓋後又回復正位元,此種情況被遮蓋眼為隱斜;一眼偏斜,另眼正位。如遮蓋斜位眼,兩眼均不轉動,說明未遮蓋眼為經常注視眼。如換遮經常注視眼,斜位眼被迫注視視標,除去遮蓋,經常注視眼又注視視標,而斜位眼又回復其偏斜眼位,斜位眼為恒定性斜視;遮蓋前一眼偏斜,另眼正位,無論遮蓋任一眼,迫使未遮蓋眼充當注視眼,除去遮蓋時,兩眼均不轉動,為交替性斜視。


 



 2
.角膜映光法(Hirschberg法)是測定斜視角最簡單常用的方法。讓病人注視33cm處的手電筒燈光,檢查者對面而坐,觀察角膜上反光點的位置。反光點位於瞳孔緣者,約為10°~15°;位於瞳孔緣與角膜緣間距的中點時,約為25°~30°;位於角膜緣時約為45°



3
.三棱鏡法 讓病人用一眼注視視標,將三棱鏡置於斜眼前,分別測定33cm6m戴棱鏡與不戴棱鏡的斜視度數。根據將角膜反光點移到角膜中央所需棱鏡度數和方向,確定斜視的性質和幅度。棱鏡度(prismatic diopter)是測量眼球偏斜量的單位,一棱鏡度()代表光線在1m距離偏斜1cm1弧度約等於1.7△。



如果是麻痹性斜視,還應分別測定在六個主要診斷眼位上的斜視角(右上,右,右下,左上,左及左下),為除外A-V型斜視,還需測定向上注視25o及向下注視25o時的斜視度數。



 4
.複視試驗 在一眼前放一紅色鏡片,注視0.67m1m遠處的燈光,若有複視,則見一紅色燈光和一白色燈光;若見粉紅色單一燈光,則表示無複視。然後分別檢查6個主要診斷眼位,各距中心約20o,病人的頭及臉必須正位,不得轉動,只能轉動眼球,根據病人自己見到的情況,繪一複視圖。



複視圖的分析步驟:首先確定複視是水準位或垂直位。水準位者,確定複視是交叉的或同側的。若為交叉複視,說明眼球外斜,為內轉肌麻痹;如為同側複視,說明眼球內斜,為外轉肌麻痹。對垂直位複視,應確定移位的物像(虛像)高於還是低於真像。如果較高,說明麻痹眼比健眼低,也即麻痹眼的上轉肌受累。確定複視偏離最大的方向,該方向即麻痹肌起作用的方向。



 6
.歪頭試驗(Bielschowsky head-tilting test 一般用來鑒別上斜肌或對側上直肌的麻痹。例如,左上斜肌麻痹引起的左上斜視,如病人將頭向麻痹眼側(左側)傾斜,則麻痹眼必向上移位元(Bielschowsky征陽性),向健側(右側)傾斜,則麻痹眼不上移。如為右上直肌麻痹引起的左上斜視,不論病人把頭向麻痹眼側(右側)或健側(左側)傾斜,麻痹眼都不上移(Bielschowsky征陰性)。



7
.視覺感知檢測 對斜視患者進行以下幾種雙眼視覺功能的檢測,可瞭解雙眼功能的嚴重程度、潛在的融像功能恢復的預後。



1)抑制試驗:主要有Worth 4點法檢測是否存在單眼抑制現象。



2)潛在融像功能檢測:主要方法為紅濾片加棱鏡方法,即在斜視患者的單眼前加紅光濾片,雙眼同時注視點光源,在單眼上加棱鏡至出現雙眼單像。如能出現單像,說明有潛在的融像功能,治療後的雙眼功能恢復的預後較好。


 


3)立體視功能測試:主要有隨機點立體圖檢測。



二、斜視分類



斜視常分為內斜視、外斜視、以及垂直斜視。



(一)內斜視(esophoria),主要分為兩種類型:麻痹型和非麻痹型(共同性)。麻痹性內斜多見於成人後發生的斜視。非麻痹型(共同性)內斜是兒童斜視中最常見的類型,又可分為:非調節性、調節性和部分調節性。在出生6個月前發生的非調節性內斜,稱為先天性內斜;6個月後發生的非調節型內斜,稱為獲得性內斜。



1
共同性(非麻痹型)內斜視



1)非調節性內斜



 1
)先天性內斜視:占所有內斜視的50%。原因尚不明確,在出生6個月時就表現出明顯的偏斜,各個注視方向的偏斜角基本相等,同時不受調節的影響。其發生與屈光不正或眼外肌麻痹無直接關係,可能由於支配集合和發散(divergence,雙眼各朝顳側方向運動)活動的上核神經控制系統的問題,部分病例是由於主持水準活動的眼外肌的解剖微量錯位引起。先天性內斜視的偏斜角通常較大(>40△),外展功能受限,由於過多使用斜肌,在18個月左右可能出現垂直位偏斜。大部分先天性內斜視的屈光不正為低度或中度遠視。若存在屈光參差,可能會發生單眼弱視;若經常雙眼交替注視,則雙眼視力或矯正視力比較均等。



【治療】首先應治療弱視。3D以上的遠視者,必須配戴眼鏡,以確認調節的下降能緩解部分偏斜。待弱視治療完成後,可考慮手術,通常有兩種方法:減弱雙眼的內直肌;在同一眼上施行內直肌後退、外直肌縮短。



2
)獲得性非調節性內斜視:一般在2歲以後的兒童期發生,與調節無關,斜視角比先天性的小,但可隨著年紀的增大而增加,這是區別與先天性內斜的要點。其治療同先天性內斜視。



2)調節性內斜視:調節的生理機制正常,但相關的集合(convergence,雙眼各朝鼻側運動)反應過度,同時相對融像性發散不足時,就出現調節性內斜。其病理生理學機制主要有兩方面:高度遠視狀態需要很高的調節,因而出現內斜;AC/A(調節性集合和調節的比率),同時伴有低度或中度遠視(約1.5D遠視)。



【治療】高度遠視引起的調節性內斜:一般在2~3歲時出現,偏斜角或大或小,使用全矯方式可使眼位元正常;AC/A引起的調節性內斜:其偏斜角在近距大於遠距,通常為遠視,治療方法為全矯正加雙光鏡片。



3)部分調節性內斜:部分是由於眼外肌的不平衡,部分是由於調節/集合的不平衡,是一種混合機制誘發的。雖然抗調節治療可以減低偏斜角,但單純的抗調節治療無法完全消除內斜,早期應在訓練治療後行手術治療。



2
.麻痹性內斜視 由於一條眼外肌或多條眼外肌麻痹或運動受限所致。通常見於一條或兩條外直肌麻痹,或雙側的外展神經麻痹;也可能是眼眶內側壁骨折等引起的內直肌的損傷;以及Duane後退綜合征。外展神經麻痹常見於高血壓、糖尿病的成人;顱內腫瘤的初期體征也常表現為外展神經麻痹。



 
典型表現為遠距注視時的偏斜程度比近距的大,麻痹眼注視時的偏斜角大,朝麻痹眼側注視時的偏斜程度最大。



【治療】獲得性外展神經麻痹的初期治療是遮蓋麻痹眼,或使用棱鏡,還可使用肉毒桿菌毒素 A 注射拮抗肌(內直肌)內來緩解症狀,但不能根治。6個月後尚未恢復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二)外斜視(exotropia)



發生率比內斜視低,特別在兒童。隨著年齡增大,發生率增高。外斜的發生有明顯的遺傳性,為染色體顯性遺傳,父母一方或雙方有外斜,其孩子有較高的外斜或高度外隱斜的趨向。外斜視通常分為固定性和間歇性。



1
.間歇性外斜視 在外斜病例中約占一半。通常在1歲左右就發生,但在5歲左右表現較明顯。追蹤病史,可發現外斜程度隨年齡增大而逐漸嚴重。遠距注視時外斜明顯,在近距一般能融像,不表現為眼球偏斜。輻輳功能一般較好,一般與屈光不正無直接關係。由於間歇性外斜的兒童在部分時間能融像,因此較少發生弱視。



【治療】分為非手術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屈光不正矯正和弱視訓練。若AC/A很高,則可使用負鏡來推遲手術時間。抗抑制訓練或輻輳練習,也可暫時緩解外斜程度。手術治療:當間歇性外斜患者的融像功能逐步減退時,需要考慮手術治療。當觀察發現顯性外斜出現的時間增多、外斜角增大、近距注視時也開始出現外斜,就說明融像功能在逐步減退。手術治療不僅能改善外觀,同時能減少複視和其他視覺疲勞症狀。手術方法的選擇,取決於偏斜角的測量結果。當遠距偏斜角大時,可選擇雙側外直肌後退術;當近距注視也出現較大外斜角時,可考慮性內直肌縮短並外直肌後退術。



 2
.固定性外斜視 比間歇性外斜發生率低。可在出生時發生,也可由間歇性進展為固定性。在嬰兒期發生的固定性外斜,通常有潛在的神經性疾病。


 



固定性外斜的程度可大可小。若一眼視力很低,則偏斜角會很大,眼球內收受限,也可能出現垂直偏斜。在68歲獲得的外斜,通常會有單眼抑制,不然會出現複視;若外斜的發生是由於一眼的視力太差,則無複視。當無明顯的屈光參差,很少出現弱視,一般為雙眼交替注視。


治療 通常需要手術。其方法和矯正的量同間歇性外斜。可微量過矯些,術後可能會出現複視,但大多數能很快適應。若一眼視力較低,則術後眼位穩定性較差,有可能重新出現外斜,且外斜量比原先更大。



(三)垂直斜視



垂直斜視比水準位斜視少見,通常為成年後獲得性。其命名習慣是根據眼位元高的眼,而不是根據注視眼或視力好的眼。



【病因】 先天性的解剖異常而引起的眼外肌起止點異位,顱內損傷引起的上斜肌麻痹,眼眶腫瘤,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甲狀腺性眼病等均可引起。



【臨床表現】因病因不同而表現各異。若斜視發生在68歲以後,則或多或少出現複視。該年齡前,由於感知適應性較強,在有斜視的注視眼位通過抑制或發生視網膜對應異位點達到限制複視;在無斜位的注視眼位,將無抑制並具有正常的立體視。垂直斜視者可能伴有異常頭位。



【治療】當偏斜角小,或為共同性偏斜時,可使用菱鏡;對於持續性複視者,需要單眼遮蓋。若偏斜較大,複視持續存在,則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方法的選擇取決於定量性測量的結果。



(四)隱斜視



是一種潛在的雙眼分離現象,只有在雙眼同時注視狀態被干預時才出現,如將一眼遮蓋時。在雙眼同時注視時,隱斜患者雙眼能很好協同,可以同時注視同一目標,但當一眼被遮蓋時,被遮蓋眼將移至休息的斜視位置,一旦遮蓋被去除,雙眼立即協同一致。小量的隱斜度對大多數人來講屬於正常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元新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