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體出血(vitreous hemorrhage),是一種重要的玻璃體病變,通常來自視網膜和葡萄膜破損的血管或新生血管。常見於以下原因:視網膜血管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視網膜血管炎等,病變血管或新生血管的出血進入玻璃體內。眼外傷或手術:眼球穿通傷、眼內異物、眼球鈍挫傷等因眼球壁組織血管破裂,內眼手術及視網膜手術也可能引起玻璃體出血。其他眼底病:視網膜裂孔形成時,若裂孔區有血管通過,可致玻璃體出血。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濕性型、先天性視網膜皺襞、視網膜血管瘤、某些類型的葡萄膜炎等也可引起。



 
【臨床表現】少量出血時,有飛蚊症,眼底檢查可見玻璃體內有細小混濁點或漂浮物,視力多不受影響。大量出血時,玻璃體高度混濁,視力急劇減退,或僅有光感。眼底檢查無紅光或僅見微弱紅光反射。有引起玻璃體出血的原發傷病的表現。若一眼出血緻密,應檢查另一眼眼底。作超聲檢查排除視網膜腫瘤等。



【病程與預後】



 (1)
玻璃體內的血液使介質混濁,並能刺激以巨噬細胞浸潤為主的慢性炎症,引起玻璃體液化和後脫離。由於溶血和巨噬細胞吞噬作用,血液由鮮紅色血塊逐漸彌散,變為暗紅色及灰褐色,緩慢地被清除。玻璃體的狀態、積血部位、出血量和眼內結構是否正常等因素,影響血液的吸收速度,如在液化的玻璃體內,血液吸收較快。雖然動物實驗證實,大量出血可刺激細胞增生,但對血液是否具有視網膜毒性仍無定論。單純的出血在緩慢吸收後,視力仍可有相當程度恢復。



(2)
視網膜血管病、或眼球穿通傷合併玻璃體出血,多可加重玻璃體視網膜的增殖性病變,造成牽引性視網膜脫離。眼外傷時的玻璃體出血,還可能引起血影細胞性青光眼、血眼屏障損害等併發症。



【治療】



 (1)
藥物治療及物理療法:臨床上應用的止血藥、透明質酸酶、尿激酶等藥物以及超聲波、鐳射等療法,能否加快玻璃體出血的吸收目前尚未確切證實。通常中等量的玻璃體出血可在3~6個月內自行吸收。應用藥物往往也需與此相當的時間。此外,對引起玻璃體出血的原發病應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2)
手術治療:玻璃體切除術可適用於:36個月以上仍不吸收的單純玻璃體出血;玻璃體出血合併有視網膜脫離,應及早手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元新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