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炎(keratitis),在角膜病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病因】



 
角膜炎的病因雖然不一,但其病理變化過程通常具有共同的特性。致病因素侵襲角膜時,首先引起角膜緣血管網的充血、炎性滲出、及炎症細胞侵入病變區,形成局限性灰白色混濁灶,稱角膜浸潤。此時角膜上皮因水腫而失去正常光澤,經治療後浸潤吸收,角膜可恢復透明。病情若未得到控制,浸潤及水腫繼續加重,浸潤區角膜組織發生變性、壞死、組織脫落,形成角膜潰瘍(corneal ulcer)。此時若角膜炎症得到控制,則浸潤逐漸吸收,潰瘍的基底及邊緣逐漸清潔平滑,周圍上皮再生修復,將潰瘍面覆蓋,潰瘍凹面為瘢痕組織所充填,形成瘢痕灶,根據潰瘍深淺程度的不同,遺留厚薄不等的瘢痕


 


若淺層的瘢痕性混濁薄如雲霧狀,通過混濁部分仍能看清虹膜紋理,稱角膜雲翳(corneal nebula)。混濁較厚略呈白色,但仍可透見虹膜,稱角膜斑翳(corneal macula)。混濁很厚呈瓷白色,不能透見虹膜,稱角膜白斑(corneal leucoma)。潰瘍也可繼續向深部發展,破壞角膜基質層,暴露有一定韌性的後彈力層,在眼內壓的作用下形成後彈力層膨出(descemeetocele)。若病變穿破後彈力層,即發生角膜穿孔,此時房水急劇湧出,虹膜被沖至穿破口,部分脫出;若穿破口位於角膜中央,由於房水不斷流出,致穿孔區不能完全癒合,可形成角膜瘺(corneal fistula)。角膜瘺和角膜穿孔後的患眼,極易發生眼內感染,而致全眼球炎,最終眼球萎縮失明。



嚴重的角膜炎,可引起虹膜睫狀體炎,多為一種反應性、無菌性炎症,也可由病原體直接感染引起。值得注意的是,真菌性角膜炎即使在角膜未發生穿孔時,也可發生真菌性眼內感染。


 


【臨床表現】


 


 由於角膜有豐富的三叉神經末梢,角膜炎最明顯的症狀是眼痛,常持續存在直到炎症消退。瞬目運動時,因上瞼摩擦角膜,眼痛更明顯。由於虹膜血管的炎症性攣縮,可引起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等。細菌或真菌引起的化膿性角膜炎,常伴有不同性狀的較多膿性分泌物;病毒性角膜炎則分泌物不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若病變位於瞳孔區,則視力下降更明顯。


 


睫狀充血、角膜浸潤混濁和角膜潰瘍形成,是角膜炎的基本體征。角膜上皮如有缺損,用螢光素染色較易發現。 


 


去除病因,積極控制感染,促進潰瘍癒合,減少瘢痕形成,是角膜炎的治療原則。


 


一、                細菌性角膜炎


 


細菌性角膜炎(bacterial keratitis),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性角膜炎,病情多較危重,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發生角膜潰瘍穿孔,甚至眼內感染,最終眼球萎縮。即使藥物能夠控制,也遺留廣泛的角膜瘢痕、角膜新生血管或角膜葡萄腫,及角膜脂質變性等後遺症,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臨床表現】發病急,常在角膜外傷後24-48小時發病,表現為眼痛、視力障礙、畏光、流淚、眼瞼痙攣等,伴較多膿性分泌物。眼瞼水腫、球結膜水腫、睫狀或混合充血,浸潤灶迅速擴大,形成潰瘍。若藥物治療無效,病情急劇發展、可能導致潰瘍穿孔,眼內容脫出者,可考慮治療性角膜移植。


 


二、                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角膜病變,致盲率極高。多發生於溫熱潮濕氣候環境,常發生於植物性角膜外傷後,如樹枝或農作物擦傷;也可發生在其他的角膜上皮缺損後,如隱形眼鏡的擦傷或角膜手術後;


 


【臨床表現】起病相對緩慢,早期可僅有異物感,而後逐漸出現眼部疼痛、畏光、流淚等刺激症狀。與細菌性角膜炎比較,刺激症狀常較輕,病程較長。角膜病灶呈灰白色,欠光澤,外觀乾燥而粗糙,表面微隆起,角膜後可出現斑塊狀沉著物,且伴有粘稠的前房積膿。真菌也可進入前房,導致真菌性眼內炎。
     


 


三、                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


 


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的角膜感染,稱為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 ,HSK),簡稱單皰角膜炎,是一種嚴重的世界性致盲眼病,其發病率和致盲率均占角膜病的首位。


 


病原學 HSV 是一種常感染人的DNA 病毒, 分為Ⅰ型和Ⅱ型。大多數眼部皰疹感染由HSV-1 型引起;HSV-2的感染部位主要是生殖器,偶爾也引起眼部感染。


【臨床表現】
     1
.原發感染 HSK原發感染常見於幼兒,有全身發熱和耳前淋巴結腫痛,唇部和皮膚單皰感染。眼部受累表現為急性濾泡性結膜炎、膜性結膜炎、眼瞼皮膚皰疹,大約2/3患者出現點狀或樹枝狀角膜炎,不到10%的患者發生角膜基質炎和葡萄膜炎。



2
.復發感染 包括樹枝狀和地圖狀角膜炎、非壞死性和壞死性角膜基質炎等。感染的病毒株及機體的遺傳體質,與疾病類型及復發的嚴重程度有關。



     
1)樹枝狀和地圖狀角膜炎:樹枝狀角膜炎患者有輕度異物感、畏光、流淚、視物模糊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以點狀角膜炎起病,逐漸融合成樹枝狀,常位於角膜中央,有睫狀充血,局部或彌漫性角膜感覺減退。若病情進展,HSV可沿樹枝狀病灶呈離心性向周邊部及基質淺層擴展,形成地圖狀潰瘍。大多數患者通常三個星期左右自行消退。



     
2)角膜基質炎:盤狀角膜炎是角膜基質炎的典型類型。表現為角膜中央區基質呈盤狀水腫,一般不伴有炎性細胞浸潤,角膜上皮完整。嚴重者可出現角膜上皮微囊樣水腫。



    


四、                棘阿米巴角膜炎



 
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 keratitis),是由棘阿米巴原蟲感染引起的一種角膜炎,嚴重威脅視力,常表現為慢性、進行性的角膜潰瘍,病程可持續數月。本病常因角膜接觸棘阿米巴污染的水源,特別是通過污染了的隱形眼鏡或清洗鏡片的藥液,感染發病。



【臨床表現】類似單皰病毒性角膜炎、細菌性角膜炎或真菌性角膜炎,常為單眼發病,雙側罕見。發病初始可有異物感、畏光、流淚和視力減退。


 


五、                角膜基質炎


 


角膜基質炎(interstitial keratitis)是位於角膜基質深層的非化膿性炎症,主要表現為角膜基質水腫、淋巴細胞浸潤,並常有深層血管形成。角膜上皮及基質淺層一般不受影響,不會形成潰瘍。角膜基質炎可由致病微生物直接侵犯角膜基質所致,也可能為微生物抗原與血循環抗體在角膜基質內發生的劇烈的免疫反應。先天性梅毒為最常見的原因,結核、單純皰疹、帶狀皰疹、麻風、腮腺炎等也可引起本病。


 


【臨床表現】先天性梅毒是胎兒在母體內感染的梅毒。先天性梅毒性角膜基質炎,是先天性梅毒最常見的遲發表現,多在青少年時期(520歲)發病,成年後發病者極少見。發病初期為單側性,數周至數月後常累及雙眼。可發生於任何種族,女性多於男性。起病時可有眼痛、流淚、畏光等刺激症狀,視力明顯下降。炎症消退後,多數患者角膜可恢復透明,少數可遺留厚薄不等的深層瘢痕。


 


六、                神經麻痹性角膜炎


 


神經麻痹性角膜炎(neuroparalytic keratitis),為三叉神經遭受外傷、手術、炎症或腫瘤等破壞時,受其支配的角膜失去知覺及反射性瞬目的防禦作用,因而角膜上皮表現乾燥,並易受機械性損傷。另外,三叉神經可能有調節角膜營養代謝的作用,其損害會引起角膜營養障礙,在上皮脫落時很容易遭受感染。


 


【臨床表現】在病變早期,暴露於瞼裂部位的角膜上皮出現點狀缺損,用螢光素染色時更易發現。繼而擴展成為一片無上皮區,隨後形成潰瘍,一旦感染,則演變成化膿性角膜潰瘍,且易穿孔。患眼可有充血,但無疼痛感覺。



早期治療可採用人工淚液、潤滑劑等保護角膜上皮,用抗生素滴眼液及眼膏等預防感染,戴用軟性接觸鏡或包紮患眼等促進角膜缺損灶的癒合。如治療無效,可行瞼緣縫合術。如已演變成化膿性角膜潰瘍,則按角膜潰瘍病的原則處理。另要積極治療導致三叉神經損害的原發疾病。


 


七、                暴露性角膜炎

暴露性角膜炎(exposure keratitis),是角膜失去眼瞼保護而暴露、從而引起乾燥、上皮脫落甚至繼發感染的角膜炎症。常見原因主要包括:眼瞼缺損、眼球突出、瘢痕性眼瞼外翻、上瞼下垂矯正手術造成的上瞼滯留和瞼閉合不全。此外,面神經麻痹、深麻醉或昏迷也可導致此病。



【臨床表現】病變多位於角膜下方,初期角結膜上皮乾燥、粗糙,暴露部位的結膜充血、肥厚,角膜上皮逐漸由點狀糜爛融合成大片的上皮缺損,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繼發感染時,則出現化膿性角膜潰瘍的表現。


 


治療關鍵在於去除暴露因素。輕症者頻滴人工淚液及抗生素滴眼液,晚間用抗生素眼藥膏預防感染。軟性隱形眼鏡可保護角膜上皮。必要時可行瞼緣縫合術,或結膜瓣遮蓋術,以免角膜潰瘍發展。應根據造成角膜暴露的原因,如選擇作眼瞼缺損修補術、瞼植皮術等。上瞼下垂矯正術所造成的嚴重瞼閉合不全者,應手術處理,使其恢復閉瞼功能。


 


八、                蠶蝕性角膜潰瘍


 


蠶蝕性角膜潰瘍(Mooren’s ulcer),是一種自發性、慢性、邊緣性、進行性、疼痛性角膜潰瘍。確切病因不清,可能的因素包括外傷、手術或感染(尤其是寄生蟲感染)。


   


 


  【臨床表現】
     
1)症狀:多發于成年人,有劇烈的眼痛、畏光、流淚及視力下降。
     
2)體徵:角膜病灶的發展有典型的過程。病變初期,周邊部角膜淺基質層的浸潤,常出現於瞼裂區。在幾周內,浸潤區出現角膜上皮缺損,並逐漸形成潰瘍,缺損區與角膜緣之間無正常的角膜組織分隔。潰瘍沿角膜緣環行發展,然後向中央區浸潤,其浸潤緣呈潛掘狀,略為隆起,最終可累及全角膜。潰瘍也可向深層發展,引起角膜穿孔。潰瘍向中央部進展的同時,周邊部潰瘍區上皮逐漸修復,伴新生血管長入,可導致角膜瘢痕化、血管化。


 


此病治療相當棘手,當病變位於角膜周邊,可行病灶區角結膜清創術,即對病變角膜作表層切除,相鄰的病變球結膜、結膜下組織,甚至已受累的表層鞏膜也加以切除,術後塗抗生素眼膏,待角膜創面上皮癒合後,局部用糖皮質激素滴眼液或環孢素油劑滴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元新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