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  嬰幼兒的屈光狀態和發育



正常情況下,嬰幼兒出生不久都處於遠視狀態,隨著生長發育,逐漸趨於正視,至學齡前基本達到正視。



二、正視


 


當眼調節靜止時,外界的平行光線(一般認為來自5m以外)經眼的屈光系統後恰好在視網膜黃斑中心凹聚焦,這種屈光狀態稱為正視(emmetropia),即正視眼的遠點為無限遠。若不能在視網膜黃斑中心凹聚焦,將不能產生清晰像,稱為非正視(ametropia)或屈光不正(refractive error)



三、近視



在調節放鬆狀態下,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系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稱為近視(myopia)。近視眼的遠點在眼前某一點。近視的發生受遺傳和環境等多因素的綜合影響,目前確切的發病機理仍在探索中。



近視可按屈光成分分類為:屈光性近視:主要由於角膜或晶狀體曲率過大,屈光力超出正常範圍,而眼軸長度在正常範圍;軸性近視:眼軸長度超出正常範圍,角膜和晶狀體曲率在正常範圍。根據近視度數分類:輕度近視:低於-3.00D;中度近視:-3.00D~-6.00D高度近視:高於-6.00D



近視的臨床表現為:遠距視物模糊,近距視力好,近視初期常有遠距視力波動,注視遠處物體時眯眼。由於看近時不用或少用調節,所以集合功能相應減弱,易引起外隱斜或外斜視。



近視度數較高者,除遠視力差外,常伴有夜間視力差、飛蚊症、漂浮物、閃光感等症狀,並可發生程度不等的眼底改變,如近視弧形斑、豹紋狀眼底、黃斑部出血或形成視網膜下新生血管膜,可發生形狀不規則的白色萎縮斑,或有色素沉著呈圓形黑色斑(Fuchs斑);視網膜周邊部格子狀變性、囊樣變性。在年齡較輕時即出現玻璃體液化、混濁和玻璃體後脫離等。與正常人相比,發生視網膜裂孔和脫離的危險性要大得多。常由於眼球前後徑變長,眼球較突出,眼球後極部擴張,形成後鞏膜葡萄腫。伴有上述臨床表現者,稱為病理性近視(pathologic myopia)



近視的矯正與治療:須先經準確驗光確定近視度數,應用合適的凹透鏡使光線發散,進入眼屈光系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上。可選用框架眼鏡或隱形眼鏡矯正,也可在醫師指導下,有條件地選擇屈光手術。


四、遠視


 


當調節放鬆時,平行光線經過眼的屈光系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之後。遠視眼(hypermetropia,或hyperopia)的遠點在眼後,為虛焦點。因此,典型的遠視者視遠不清,視近更不清。



當遠視度數較低時,患者可以利用其調節能力,增加眼的屈光力,將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從而獲得清晰視力。但由於頻繁並過度使用調節,遠視者視疲勞症狀比較明顯。



遠視按度數可分類為:低度遠視:<+3.00D,在年輕時由於能在視遠時使用調節進行代償,大部分人40歲以前不影響視力;中度遠視:+3.00D~+5.00D,視力受影響,並伴有不適感或視疲勞症狀,過度使用調節還會出現內斜;高度遠視:>+5.00D,視力受影響,視物非常模糊,但視覺疲勞或不適感反而不明顯,因為遠視度數太高,患者無法使用調節來代償。


 


能被調節所代償的那一部分遠視,稱為隱性遠視(latent hyperopia),在未行睫狀肌麻痹驗光時難以發現。隨著年齡的增大,調節幅度或能力下降,被調節所代償的隱性遠視則逐漸暴露出來。


 


遠視的臨床表現與年齡密切。<6歲時,低、中度遠視者無任何症狀,因為調節幅度很大,近距閱讀的需求也較少。高度遠視者通常是在體檢時發現,或伴有調節性內斜而被發現。調節性內斜表現為近距內斜大於遠距內斜,由高調節性集合/調節比例(AC/A)引起。遠視的正確矯正可以減少調節,從而減少調節性集合而消除或減少內斜。6~20歲時,近距閱讀需求增大,特別在10歲左右時,閱讀量增加,閱讀字體變小,開始出現視覺症狀。20~40歲,近距閱讀時出現眼酸、頭痛等視疲勞症狀,部分病人老視提前出現,這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調節幅度減少,隱性遠視減少,顯性遠視增加。>40歲時,調節幅度進一步下降,隱性遠視轉為顯性遠視,這些病人不僅需要近距閱讀附加,而且還需要遠距遠視矯正。



與遠視有關的幾個常見問題:


 


1)屈光性弱視:一般發生在高度遠視且未在6歲前給予適當矯正的兒童,這類弱視可以通過檢查及早發現並完全矯正,同時給予適當視覺訓練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2)內斜:集合和調節是聯動的,當調節發生時,必然出現集合。調節所誘發的集合的量取決於患者的AC/AAC/A因人而異,遠視者通常較高。遠視者未進行屈光矯正時,為了獲得清晰視力,在遠距工作時就開始使用調節,近距工作時使用更多的調節,產生內隱斜或內斜。如果內斜持續存在,就會出現斜視性弱視。


 


3)遠視眼常伴有小眼球、淺前房,因此遠視者散瞳前要特別注意檢查前房角。另外,遠視眼的眼底常可見視乳頭小、色紅、邊緣不清、稍隆起,類似視乳頭炎或水腫,但矯正視力正常,或與以往相比無變化,視野無改變,長期觀察眼底無改變,稱為假性視乳頭炎(pseudopapillitis)


4)遠視眼用凸透鏡矯正。輕度遠視如無症狀則不需矯正,如有視疲勞和內斜視,既使遠視度數低也應戴鏡。中度遠視或中年以上遠視者應戴鏡矯正視力,消除視疲勞及防止內斜視的發生。
  


五、散光


 


眼球在不同子午線上屈光力不同,形成兩條焦線和最小彌散斑的屈光狀態稱為散光(astigmatism),散光可由角膜或水晶體產生。


 


散光類型:分為規則散光(regular astigmatism)和不規則散光(irregular astigmatism)。最大屈光力和最小屈光力主子午線相互垂直者為規則散光,不相互垂直者為不規則散光。規則散光又分為順規散光(astigmatism with the rule)、逆規散光(astigmatism against the rule)和斜向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線在90+30度位置的散光稱為順規散光;最大屈光力主子午線在180+30度稱為逆規散光;其餘為斜向散光。


 


根據兩條主子午線聚焦與視網膜的位置關係分為:



1)單純近視散光:一主子午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另一主子午線聚焦在視網膜之前。
2)單純遠視散光:一主子午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另一主子午線聚焦在視網膜之後。
3)複合近視散光:兩互相垂直的主子午線均聚焦在視網膜之前,但聚焦位置前後不同。
3)複合遠視散光:兩互相垂直的主子午線均聚焦在視網膜之後,但聚焦位置前後不同。
4)混合散光:一主子午線聚焦在視網膜之前,另一主子午線聚焦在視網膜之後。



散光對視力下降的影響取決於散光的度數和軸位。散光度數高或斜軸散光對視力的影響較大,逆規散光對視力的影響比順規散光大。



散光應以柱鏡矯正,如不能適應全部矯正,可先予以較低度數矯正,再逐漸增加度數。不規則散光不能用柱鏡矯正,可試用硬性隱形眼鏡矯正。



 
六、屈光參差



 
雙眼屈光度數不等者稱為屈光參差(anisometropia),度數相差超過2.50D以上者通常會因融像困難出現症狀。由於人眼調節活動是雙眼同時性的,屈光參差者,度數較高眼常處於視覺模糊狀態,容易引起弱視。屈光參差的遠視者,其度數較高眼,更容易成為弱視。



對屈光參差者進行屈光矯正時,需考慮矯正方法的視網膜像放大率。如單眼為無水晶體者,配戴框架眼鏡後,雙眼視網膜像大小差異約為25%,無法融像而產生許多症狀。若配戴角膜接觸鏡,則放大率差異約為6%,接近雙眼融像的能力範圍(5%),可以減少因融像困難帶來的視覺症狀。


 七、老花眼



隨著年齡增長,水晶體逐漸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的功能逐漸減低,從而引起眼的調節功能逐漸下降。大約在40~45歲開始,出現閱讀等近距離工作困難,這種由於年齡增長所致的生理性調節減弱稱為老視(presbyopia)


 


老花眼初期常感覺將目標放得遠些才能看清,在光線不足時更為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現象逐漸加重。為了看清近目標需要增加調節,常產生因睫狀肌過度收縮和相應的過度集合所致的眼疲勞症狀。



老花眼是一種生理現象,不論屈光狀態如何,每個人均會發生老花眼。但是原有屈光狀態將影響老花眼症狀出現的遲早,未行矯正的遠視者較早發生老花眼,近視者發生較晚。



利用Hoffstetter公式可以推知老花眼出現的時間和矯正所需的附加度數,一般規律是正視眼在45歲左右約需+1.50D附加,50歲左右約需+2.00D60歲以上約需+3.00D



老花眼的檢測與矯正:首先應進行遠視力檢查和驗光,矯正屈光不正,同時瞭解被檢者的工作性質和閱讀習慣,選擇合適的閱讀距離進行老視驗配。老花眼矯正應用凸透鏡,可選擇單光眼鏡、雙光眼鏡和漸進多焦點眼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元新眼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