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體凝膠在玻璃體基部粘連最緊密,在視盤邊緣、黃斑、沿大的血管以及變性區的邊緣也有緊密粘連。在玻璃體液化或後脫離的發展中,可能出現一些相關的病變。
一、 玻璃體液化(syneresis, or liquefaction)
由於玻璃體內代謝變化,或因光線與玻璃體內的維生素C、氧和鐵離子發生氧化反應,使透明質酸大分子降解,膠原纖維支架塌陷濃縮,水分析出,凝膠變性而成為液體。通常發生在40歲以後,首先從玻璃體中央部開始,出現小的液化腔,隨後液化範圍不斷擴大。在裂隙燈下觀察,玻璃體腔內有光學空隙,附近有點狀白色混濁或膜狀物漂浮。玻璃體液化的發生率隨年齡和眼軸長度增加。無晶狀體眼、炎症、外傷、近視、出血等,也與玻璃體液化有關。
二、 玻璃體後脫離(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
是指玻璃體後皮質從視網膜內表面分離。通常在玻璃體液化的基礎上發生,隨著玻璃體中央部的液化腔擴大,玻璃體後皮質層變薄並出現裂口,液化的玻璃體通過裂口進入玻璃體後間隙,使後皮質與視網膜迅速分離。由於玻璃體與視盤邊緣有緊密的粘連,分離後在視網膜前出現一個如視盤大小的環形混濁物(Weiss環)。日久此環可變形或下沉。它的存在,是玻璃體後脫離的確切體徵。多數患者當玻璃體後脫離發生時沒有急性症狀,有些人會有閃光感(flashing lights),眼前有漂浮物(floaters)。閃光感是一種“內視現象”,因玻璃體對視網膜的牽拉產生的物理刺激所致。漂浮物由玻璃體混濁引起。
三、 飛蚊症(muscae volitants, 或floaters)
是指眼前有飄動的小黑影,尤其看白色明亮的背景時症狀更明顯,還可能伴有閃光感。玻璃體液化和後脫離是飛蚊症的主要原因,約70%的患者由此引起,但約1/4可能具有威脅視力的病變,其中重要的是視網膜裂孔形成。此外,臨床上常見到有“飛蚊”症狀,經仔細檢查,並未發現明顯玻璃體病變。對主訴有飛蚊症的患者,應散瞳仔細檢查眼底,包括三面鏡檢查。僅有玻璃體後脫離的病人無須特殊治療;對有危害視力的病變如視網膜裂孔等,按有關治療原則處理。
四、 玻璃體視網膜介面異常
玻璃體視網膜介面異常(vitreoretinal interface abnormalities),主要包括三種病變,即,①玻璃體黃斑牽拉綜合征,②特發性視網膜前膜,③特發性黃斑裂孔。
玻璃體黃斑牽拉症候群(vitreomacular traction syndrome, VMT) 由於在黃斑部的玻璃體後皮質分離不完全,存在異常粘連和牽拉所致,黃斑部也可淺脫離。可為雙側。有視物變形、視力下降。可行玻璃體切除術。
五、玻璃體變性
1.星狀玻璃體變性(asteroid hyalosis) 見於50歲以上,75%為單眼發病,極少影響視力。有報告證實與糖尿病有關。以玻璃體內出現含鈣的脂質白色小球為特徵,但無玻璃體液化。白色小球粘連於玻璃體纖維上,眼球轉動時,僅有輕微移動。無須特別處理。偶爾需要做玻璃體切除術以便治療眼底病變。
2.閃輝性玻璃體液化(synchysis scintillans) 或稱為玻璃體膽固醇沉著變性(cholesterolosis),表現為無數黃白色、金色或多色的膽固醇結晶位於玻璃體或前房,見於反復嚴重外傷或手術後伴大量眼內出血的眼。常有玻璃體後脫離,結晶漸沉積於下方。眼底檢查時,玻璃體內閃光的結晶隨眼球飄動。無特殊治療。
3.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 在家族性患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早期表現為雙眼的玻璃體混濁。而在非家族性病例,則少見玻璃體改變。起初,玻璃體混濁出現在後部視網膜血管附近,隨後向前發展。混濁先為顆粒狀,有細絲,以後增大,凝聚,玻璃體呈“玻璃絲”(glass wool)樣外觀,玻璃體液化或後脫離,混濁位於視軸區,引起視力下降和畏光。眼外的病變有,上、下肢多發性神經病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澱粉樣沉著也可發生在心臟、皮膚和消化道。可行玻璃體手術,但會復發。